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点简介

2015-08-11 17:13:59来源:网络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点简介

  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校区。1996年1月,为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中山大学依托当时的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系以及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单位,组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邓东皋、李师贤、姜云飞、黄继武等教授先后任学院院长。学院现下设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智能科学与自动化系三个学系。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信息类专业肇始于1958年开设的无线电物理专业,1979年中山大学成立无线电电子学系,1999年更名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该系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广东省一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该系已建有一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科研平台,拥有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在多媒体信号处理、信息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新技术、信息论与编码、物联网芯片设计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享有盛誉。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79年,是中国大陆最早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华南地区最早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系。在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家庭、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被列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

  智能科学与自动化系

  自动化系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自动化专业,2014年更名为智能科学与自动化系,含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两个学科方向。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控制、智能感知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有独到研究。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秉持“面向行业、面向国际、面向实践,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国际化、工程化、高质量、高层次拔尖人才”的目标,积极营造“人心向学”的氛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学院也与国内外许多高校、著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与交流,经常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师98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4人,讲师20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81人。教师中不仅有“长江学者”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有国家“千人计划”教授沈鸿、Adrian loinovici等一批国内外颇有建树的学者,还聘请了包括孙玉院士、陈国良院士等著名学者以及计算机、电子通信领域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多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学院教师多数有海外学习背景,主要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及中国香港等地的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我院执教。很多教师有在境外著名机构工作的经历。

  学科专业

  博士授权一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均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有国际合作本科班。

  人才培养

  我院学生培养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训练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思想品德、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学院紧紧把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富有特色的学生课外能力发展平台,与课堂教学、专业研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本—硕—博教育体系。

  学院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蔚然成风,硕果累累。近五年来,学院研究生在校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652篇, 参与科研项目494项,共3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学奖;学院本科生在校期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新信息科技类学科竞赛奖项500多次。在各种大赛中,如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信息安全大赛、智能汽车挑战赛以及“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作品大赛、亚太机器人大赛等学术科技竞赛中都获重要奖项。

  学院学子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全球总决赛资格数(15次)位列国内高校前三名,2012年获全球总决赛第六名,2013年,学院学生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获4金7银1铜;在IEEE极限编程比赛获全球第3名;在微软“编程之美”全国挑战赛获最佳团队奖;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iGEM)获最佳软件项目奖。

  科学研究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在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软件、自动化、信息安全等各个专业,在数字家庭标准、多媒体信息技术、智能计算、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编码技术、无线通信、REID、机器视觉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理论成果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

  近五年来,学院年平均到账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由学院教师主持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大专项“核高基”项目1项、广东省重大专项1项、“863”高技术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8项、 “973”项目课题4项;学院教师在国际高水平系列期刊IEEE Transactions上发表的论文共计136篇,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31本,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3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项。

  目前学院有3个国家级、8个省部级和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包括: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IC设计与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数字家庭互动应用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广东省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超算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教育厅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些研究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必备的研究手段和充足的研究课题。

  学术交流

  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及学校发展规划,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道路。目前,学院84%的在职教师均具有海外留学或国际合作交流背景。学院近年9次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邀请一批国外或境外著名学者和专家为研究生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进行整班级建制的“2+2”本科合作办学,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格拉斯歌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向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多所境外著名大学派出交流学生。此外,目前学院还正积极准备海外留学生班的筹办工作。

  社会服务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合作道路,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华为公司、CISCO公司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密切的人才培训和技术合作关系,多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为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谭洪舟教授任院长的中山大学花都研究院(中山大学在广州市花都区设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院以来通过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串联起“研发、制造、营销”产业链,为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罗笑南教授领军的数字家庭科研团队、李磊教授领军的电子政务科研团队、黄继武教授领军的信息安全科研团队、张军教授领军的智能计算与优化科研团队、赖剑煌教授领军的视频分析与模式识别科研团队、龙云亮教授和马啸教授领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科研团队,都为服务地方乃至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友成就

  学院学生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在70%以上;6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和70%以上的硕士毕业生进入微软、Google、百度、腾讯、网易、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以及各大银行、各大国企以及研究机构工作,为全国尤其是广东省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此外,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赴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凡在我院学习过的人都有机会获得庞大校友网络的支持。2004年1月,在学校校友总会的推动以及各界校友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校友会正式成立。吴猛、李民先后任学院校友会会长。本着“搭建平台、共促发展”的理念,校友活动丰富多彩,校友会凝聚力不断增强。

  历经数十载学科发展的积淀,和近二十载学院发展的积累,学院现已是桃李满天下,一大批校友在海内外、在各行各业为世界文明与社会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中,有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电子系83级)、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李文戈博士(计算机系84级)、“U盘之父”邓国顺(计算机系85级)、小米手机总裁林斌(电子系86级)、七天连锁酒店董事长郑南雁(计算机系87级)、IEEE Fellow 张永光博士和酷狗总裁谢振宇等等。

  校友的成就不仅印证了学院教育的成效,而且很多校友通过捐赠、出任学院职业导师、产业合作等,支持和参与学院发展。

2023考博精品好课,点击图片查看介绍!

关注新东方在线服务号

回复【考博真题】领取备考必看真题集

更多资料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好课>>
更多>>
更多资料